大石作胡同南起景山前街,北止陟山门街,东临大高玄殿,西近北海,与故宫近在咫尺。明清时期,为皇室宫廷生产各种建筑石材的“石作衙署”设立于此。如今石作衙署已不见踪迹,但大石作胡同内仍留存有不少和“石作”工艺相关的遗存。
在上世纪40-50年代,家住在大石作胡同中的陈凤梧还是个孩子。那时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和街坊的孩子们一同嬉戏玩耍,陈凤梧和小伙伴们在胡同中堆放着的石磨盘、条石、艮岳、石敢当之间玩着捉迷藏、打仗等游戏。
当年胡同中堆放的凿成石器,小时的陈凤梧听大人们说那些都是明清时期宫廷石匠留在这里的备用石材。“当年大石作胡同内石作衙署的石匠们将运来的石料在此进行简单加工存放,以便一旦宫廷提出需求时可以尽快地从这里进行替换。”如今已经年过七旬的陈凤梧回忆起当年大石作胡同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
陈凤梧说:“这些堆放在大石作胡同的石料并不属于胡同里的某一家人,后来因为石料的堆放无人管理,各家盖房都来挪用;砌墙的砌墙,埋土得埋土,胡同里的石料就越来越少了。”
石作工艺在京城的传承发展,对于家住在石景山石府村的村民高雨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高雨云家所在的石府村特产小青石。明清两代间,石府村曾是专门向北京城供应小青石的采石场。村子的后山上如今依然能够找到明清时代采石的凿痕和石塘。
人物故事
高雨云本人在年轻时,师从石府村老一辈的工匠们学习了青石的开采、加工技艺。后来高雨云办起了自己的石作厂,一度为包括颐和园、恭王府等北京的文物景点提供修缮的青石料和石雕刻。如今的高雨云,一门心思则放在了介绍和延续北京石作工艺的文化传承方面。在高雨云的家中,一幅古建筑学家杜仙洲的题字被做成镜框挂在墙上:“西山石府青石,北京古建瑰宝”分外显眼。高雨云说:“如今石作工艺已成为北京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房山大石窝、石景山石府村等京西采石加工场所都已经写入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什刹海地区的文化学者屈祖明介绍,大石作胡同在明清时期曾是宫廷石匠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石材和技艺精湛的石匠汇聚此处。石匠们在大石作胡同的作坊里将自己的石工技巧互相分享并集体创新,最终以口传心授方式将石工技艺世代传承。“大石作胡同作为宫廷石匠聚居和工作的场所,在古代北京城的营造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石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