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地区胡同众多,虽然大部分的胡同都四通八达,但也有一些胡同是单向通行的“死胡同”。现在人们总是用“死胡同”来形容无路可走,而在老北京城中,却有着“死胡同出大宅门”的说法。
为何会产生这种说法,就要从北京城胡同的布局说起。胡同一词起源于元代,在元大都建设时,胡同街巷设计就依照着中轴线为基础,以东南西北的正方向展开,历经明清两代的城市扩建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北京城四四方方的格局。老北京城内大多数的胡同、街巷的设计都是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胡同之间的道路大都是相通成棋盘式格局。
在这么一块四四方方、四通八达北京城中,为什么会诞生出死胡同呢?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朝向。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多强调房屋房门的朝向,其中以住宅院落“坐北朝南”暨住宅大门位于整个房屋方向的东南角(在风水学上称巽位)向南开放为最高的追求。但在一些南北向的胡同里,所有住宅的朝向都是向东或者向西,不存在南北向开门的机会。一些有钱有势又不想搬家的房主就想出了一个法子:让自己住宅南侧的人家迁走,铺出一条东西朝向的道路,在这条铺出的路上找到宅院朝南开门的位置,从而实现宅子的“坐北朝南”。
新铺出的路本身就是为了自家风水服务,只要修够自家宅院开门的长度就可以,根本没有必要和其他的胡同打通。这些为了大户人家开门而修的小巷子,就成了今天北京城的“死胡同”。用这种方法兴建自家宅院必然要将自家周围的邻居迁走安置,对于一般百姓来说根本承担不起这种费用,重视街坊邻里的老北京人很难拉下脸去拜托周围邻居腾房搬走。所以在京城内能做出这种事儿的大多是些财大气粗、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死胡同出大宅门”一说便是缘由自此。位于什刹海柳荫街的东口袋胡同,就是这样一条典型的死胡同,相传这里曾是权臣和珅的大管家刘全的宅院所在。这也印证了“死胡同出大宅门”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