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花样蹴鞠:回清朝什刹海“踢冰核儿”
民间俗称的“踢冰核儿”,是历史上什刹海地区的居民十分喜爱的冬季体育游戏。由于历史原因,随着冰窖的弃用、人工贮藏天然冰块的停止,“踢冰核儿”活动也在什刹海消失近60年。
华庭蹴鞠图 冯远/作 中国嘉德供图
图文来源于网络
2015年“七夕”之前,北京什刹海民俗协会在烟袋斜街广福观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情侣交谊活动。活动的内容是通过情侣间结伴参赛时的密切合作,展示中国“冰蹴球”的竞赛规则。参加活动的是几对正在热恋的青年居民。因为时值初秋,无法在冰上进行,于是就在广福观院内搭建了一个10米×10米的仿冰地面,用内装轮滑的钹形不锈钢制的“冰蹴球”,进行了一场旱冰蹴球对抗赛。
“冰蹴球”在什刹海地区已有300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曾有一位名叫李声振的诗人在《百戏竹枝词》中记载了当年盛况:
蹋鞠场上浪荡争,一时捷足趁坚冰,
铁球多似皮球踢,何不金丸逐九陵。
诗中所讲的“蹋鞠”,民间俗称“踢冰核儿”,是历史上什刹海地区的居民十分喜爱的冬季体育游戏。由于历史原因,随着冰窖的弃用、人工贮藏天然冰块的停止,“踢冰核儿”活动也在什刹海消失近60年。为了使这项民俗文化活动得到活态传承,什刹海民俗协会请来了5位年逾古稀、世居什刹海的满族、回族、汉族的老居民现场说法,亲自演示他们当年“踢冰核儿”的技法,讲述他们的祖辈传下来的故事。
这一天来“说古”的老人名叫金从政,他是清朝载涛贝勒的幼子,与末代皇帝溥仪同为醇亲王亦譞之孙,家谱排名溥仕。请溥仕先生来说古有三个原因:一是载涛贝勒府在什刹海,他是当地老居民;二是什刹海“踢冰核儿”活动,他是当年的参与者;三是冬天冰上踢冰核儿是“踢石球”运动的延伸,据说与王府有关:
乾隆皇帝有位九格格,长得很漂亮,又聪明伶俐。乾隆老来得女,对她十分宠爱。九格格一生下来右手就呈半握拳状,一直伸不开,大家称她为“佛手公主”。当她看到宫中姐妹兴高采烈地玩嘎拉哈(耍羊拐),自己却因是“佛手”而无法参与时,心中闷闷不乐。小格格不悦,老父亲心中焦急,乾隆命内务府大臣海望想办法让九格格开心起来。海望到民间察访,发现“踢石球”运动用脚不用手,正适合九格格娱戏,便报知乾隆。得到乾隆恩准后,宫内太监就陪着九格格踢石球玩了。
九格格后来嫁给权臣兆惠的儿子格兰泰,家住什刹海畔大翔凤胡同,于是把踢石球的游戏带到了什刹海。直到清朝末年,醇亲王府还保留着这一娱乐活动,王府太监们平日在平地上踢石球,冬季就在冰面上踢冰核儿。后来,经溥任(末代皇帝溥仪之四弟)先生参与,“踢石球”活动被北京民族传统体育协会挖掘整理,定名为“蹴球”,成为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踢冰核儿”则经什刹海民俗协会挖掘、整理、定型为“冰蹴球”,并在2015年1月20日举行的“北京什刹海冰雪体育文化节”上进行了比赛,受到国内外60余家媒体的宣传报道,助力了北京、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活动。
“冰蹴球”是全国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蹴球”的升华,又是清代冰上“蹋鞠(踢冰核儿)”运动的活态传承。“蹴球”来源于小说《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对“踢石球”的记述,“冰蹴球”则是在申冬奥热潮中应运而生的。从提出把《红楼梦》中的“踢石球”整理成“蹴球”,到为助力申办2022年冬奥会而举行的“冰蹴球”规则演示活动,北京民族传统体协的同志们走过了整整30年历程。作为中华民族的竞技体育运动,“冰蹴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细细品味,美妙非凡:
第一美是健康。中医认为脚掌经络集中,穴位丰富,用脚蹴球等于足底按摩,是有益的健身运动。蹴球把健身和竞技融为一体,美不胜收。
第二美是和谐。冰蹴球虽然双方斗智斗勇,竞争激烈,但是对抗中不发生肢体接触,是用以“球”击“球”的方式进行角逐,既要看脚的力量,又要看击球后各球之间的力学作用,还有关健时刻的心理素质,实为一场综和素质的比赛。如果把围棋“对手”称作“棋友”,见面对弈叫“手谈”,那么冰蹴对决就可谓“足谈”,对手亦师亦友。
第三美是智慧。冰蹴场地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理念,“双方对垒,四角发球”的布局又反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辨证思维,极具中国人的哲学情趣。由于规则明白易懂,竞赛中又高潮迭起、悬念丛生,引得观众也能乐此不疲参与其中。这就如同中国象棋,二人对弈,围观者众。在“蹴球”首次进入全国民族运动比赛时,赛场上曾播放古筝音乐,以与场内氛围协调。寓动于静,这正是中国智慧的意识美。
体育项目从根本上说是文化产品。中国“冰蹴球”虽是为助力2022冬奥会而重新发掘整理的民族体育项目,但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得不感叹:美哉,中国冰蹴球!